招生咨询

教育新闻

万千气象满目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纪实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吴晶、李斌、李亚杰、刘奕湛、余晓洁)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吹响了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号角。29日,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
  
  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
  
  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正在带来新的气象,承载新的希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共识--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2010年夏,中国教育事业再度出发,开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谋划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凝结着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智慧。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行动纲领,纲要明确了20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明确了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一年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旋律在一次次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上唱响,强国必先强教成为全社会共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未来5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和规划。
  
  教育优先发展,始终是共和国决策者们心中牵挂的重中之重。
  
  2010年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培养高尚师德,不断增强专业素质,全面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条要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2011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希望北京大学坚持把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才。
  
  201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幼儿园亲切看望小朋友和幼儿教师。他指出,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快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
  
  一次次考察,一次次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鼓舞和激励着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一年来,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其他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扩大大中专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的诸多问题研究政策,作出部署。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多次赴基层调研,深入学校视察,关注贯彻落实情况,以不同形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激昂吹响。一年来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精心部署--
  
  2010年7月,国务院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组长,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相关领导参加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立即开展工作。
  
  2010年8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0年10月,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被分解为190项,由60个部门承担。
  
  一年间,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出台100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
  
  教育优先发展,投入必须首当其冲。
  
  “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基于推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这个硬目标,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宣告着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收入的17.6%。
  
  教育优先发展,责任重于泰山。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蓄之既久,发之必速。2011年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7月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公布,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4%的目标按期实现。
  
  5天后--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进行系统部署。
  
  一年间,教育优先发展化作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加大教育投入成为各级政府的切实行动。
  --广东在2011年逾8000亿元的全省财政预算中,将1072亿元的第一大项支出用于教育,并提出力争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
  
  --重庆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决算追加优先照顾教育,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切块20%用于教育,新增教育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
  
  --湖南将市州、县市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
  
  --新疆要求所有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实际缴纳3种税税额的2%缴纳地方教育附加。
  
  --青海提出各州(地、市)、县(区、市)政府要从省对下转移支付增量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教育发展。
  
  山东、浙江、甘肃、湖北、黑龙江等省纷纷确立教育投入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教育发展总体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明确的目标和措施背后,是各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
  
  从提高生均经费到改善教师待遇,从修缮中小学校舍到建设高水平大学,从配置中职学校教学设施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项项地方政府的切实投入,正在给教育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项项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正在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惠。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庄严承诺正成现实——教育公平温暖民心
  
  河南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的村民杨玉娥一辈子没离开过家。在这位62岁老人眼中,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孙女就读的孙都小学。经过逐年建设,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在计算机教室学电脑、在科学专用教室里做实验。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这不仅是孙都村村民的共识,也是中国所有孩子的权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指引下,惠民政策不断推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每年受资助学生16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90%。
  
  高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每年受资助学生4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20%。
  
  全国建立起多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一些地区还设立助学金帮助随迁子女就学……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的庄重承诺已经实现。
  
  公共教育的提供变得更加公平--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教育进展评估令人鼓舞。
  
     成绩,举世瞩目;未来,重在践行。新形势新阶段,教育公平成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社会关注最集中的教育问题。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要求,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正在惠及更多受教育者。
  
  --资助标准在提高: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达到750元、初中1000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资助对象在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由2009年的400万人增加至4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
  
  --资助项目在延伸: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开始建立,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0万名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资助政策在完善: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有望获得入学资助。关注并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一年间,从汶川地震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到东西部地区学校结对发展,从加大投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到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依托教育规划纲要构建的科学工作机制,一项项对口支援的工程加速实施。
  
  一年间,从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到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框架内,一个个雪中送炭的项目应需而生。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一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使教育公平的追求变成现实。
  
  2011年,全国有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对中西部约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全国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免除了学杂费,一些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惠及2234万学生。
  
  一年间,各地各学校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不断丰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各地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区域内教师交流、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已成为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逐步纳入各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项项措施,推动着教育公平的实现速度;一个个数字,见证着教育公平的坚实足迹:
  
  2011年,中央财政在上年80亿元基础上安排100亿元,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专项资金83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继续组织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安排29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建特殊教育学校;全国1167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比2010年增长12.7%,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略有上升,达79.2%……
  
  在校安工程实施中,山西省级统筹投入170多亿元,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督查;吉林建立了校安工程信息系统,全省中小学每一幢校舍的基本数据都在掌握之中。四川探索9+3人才培养模式,将藏区学生接到内地接受职业教育,为藏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新途径。
 教育公平,正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神州大地。
  
  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国家--立德树人质量为重
  
  2011年7月,一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发布的消息吸引着全球学术界的目光:在今后5年时间内,由这两所中国知名高校合作组建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将每年面向全球招聘15至20名高级研究学者。
  
  这是“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自2010年底启动后,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中心打造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场。
  
  一直以来,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难以解答的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从钱学森先生发出世纪之问,再到11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提升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求。
  
  “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一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向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对的深刻变革,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着力提高质量的长远目标。
  
  一年间,提高质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德育为先成为校长教师首要职责。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良好态势。
  
  --素质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在新组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进展顺利,一个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共识。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下,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生活费补贴覆盖面扩大到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县、贫困县免费营养餐试点逐步推广。
  
  --技能型人才培养势头稳健。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组建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30个省份通过集团化办学,设立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清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高校多样化探索经验基础上,遴选19所大学率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最有潜力的学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开始起步。加大投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增加艺术学及一些国家急需学科;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从140多所高校增设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到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比例至30%,从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到推进中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一系列政策调整,无一不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无一不是瞄准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全国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签约10492人,签约率为99%。其中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毕业生占签约人数的91%。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继续拓展。去年中央财政拨款30.5亿元,招聘教师6万多人,地方招聘1.2万多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落实,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退休人员382万人;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反响强烈。去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今年增加到15亿元。
  
  以“国培计划”为抓手的教师培训开始启动。去年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5亿元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110万人。
  
  目前,“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正在推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组建。
  
  教育大计,质量为重。
  
  从“两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制度到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从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到专项督导检查制度,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到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一个中央、省、地、县四级联动的教育督导体系已经建成,一个由国家层面统一设计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即将成立。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大胆探索和试验--改革创新重点突破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务逼人,不改则退。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就确定了“先行先试、鼓励首创、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
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
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
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
针,形成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总体思路:
  
  --少数重大、关键、敏感的改革事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
  
  --凡是应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项,由地方和学校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基本精神大胆试验;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各省市各部门在国家统一设计和领导下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64位专家召开35次会议,对425项试点方案进行审议、论证和备案。专家们奔赴全国各地指导改革试点,进行实地评估指导。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36次,撰写调研报告上百份,提出重大意见建议几十项。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纲要时,要专题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托难”问题。11月,一项旨在破解“入园难”的工作启动实施: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全国遴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甘肃、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试点,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以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等成为重点任务。
  
  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项地方试点项目,更是直面民生难题的国家惠民工程。
  
  --一年间,各项政策迅速向学前教育倾斜,“入园难”的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得到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