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教育新闻

高教出现结构失衡非理性定位现象亟待科学规

 

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学”所占比例大大高出美国;在上海各类高校中,开设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本科院校比例超过80%。教育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已出现一些结构失衡、非理性定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高校自身选择,更需要科学规划引导。

  何必争创博士点?

  高教也需“生态多样”

  现状:目前,各地高校追求“升格”,竞相攀比,专科院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要争硕士点,有了硕士点还要争博士点。学校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不顾原有基础和特色,争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趋同化”现象愈演愈烈。仅2007年数据可知,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有310所,占总数13.4%。杨福家院士比较美国高校结构发现,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类似我国职业教育)和专科类型院校相加,超过大学总数60%;可授学士学位的大学只占18%、可授硕士学位的大学只占15%,可授博士学位的大学只占6%,而这6%中的一半才是真正的“研究型大学”。

  观点:生态学有一个“生物多样性”概念,趋同化的结果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生态被破坏,不利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还只是“高等教育大国”,要加快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高等教育强国应有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教系统,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处于顶端,力争在高教质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但并非多数大学都建成这类大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应就此加以规范,明确国内高校的合理结构,对各校定位进行正确引导,控制各类别院校的数量和比例。

  何必争开热门系?

  学科设置更需特色

  现状:大学学科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泛滥,而一些基础性的“冷门”专业萎缩。例如,全上海81%的本科院校都设立了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67%都设立了金融专业,65%都设立了会计专业,三大热门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1万人。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每年虽有那么多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生,但真正需要的对口人才却还是不够。事实上,有能力培养中高档、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大学寥寥无几。

  观点:高等院校其实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关键在于办出特色和水平。美国的一流高校色彩纷呈、风格迥异,既有在重视教学同时强调科研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只提供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还有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专门学院,如纽约服装学院、美国烹饪学院,因为分别培养出一批世界级服装设计师和烹饪大师而遐迩闻名。高校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充满活力的基础。

  秦绍德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也出现过高校盲目发展的问题。高校云集的加州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严格界定了公立高等教育各部分、各类型的角色和使命。正因如此,西方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把这个规划当作“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机会的蓝图”,这种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