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教育新闻

新媒体改变校园生活与学习 指尖上的大学生存

       和以往大学新生不同,柏洋的大学生活是从手机客户端开始的。
 
       去年暑假,北京邮电大学13级新生柏洋在录取通知书中发现了一枚“北邮青梅”客户端的二维码。扫描安装后,柏洋发现客户端内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入学咨询,还有“学长帮帮忙”、“找老乡”等互动版块。
 
       “我被分到哪个宿舍楼?”“卫生间什么样?”……柏洋对新校园的疑问得到了师兄师姐“有图有真相”的解答。还未入学报到,他便对新校园了如指掌。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离不开手机。”云南民族大学学生郁志豪曾在云南呈贡大学城7所大学中抽取500名大学生进行手机使用的调查,在487份回收问卷中有97.1%同学使用手机,其中近88%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除了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大学生用手机还能做什么?
 
       背单词、查成绩、找自习室,订快餐、买水果、卖二手货,找床友、群聊夜话……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各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客户端、微信服务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而如今的大学,正在“低头族”学生的指尖上悄然发生着改变。
 
       校园助手一点即可
 
       在学生总数约两万人的江南大学,“江南青梅”客户端的用户达到了4000多人。负责人张力驰介绍,每到学期末,客户端栏目编辑会搜集并分享学长学姐的学习资料,“文史哲、基础通识课的资料特别受欢迎,还会邀请学霸发经验帖。”
 
       “江南青梅”的日常维护还会为学生提供美食、摄影、彩妆、搭配衣服以及PPT制作等相关信息和资料。
 
       客户端不仅能提供全面的校内咨询,还为学生打造了汇聚多功能的服务平台。
 
       江西师范大学“青信青梅”客户端负责人曾嘉琪说:“我们学校有4栋最主要的教学楼,以前找自习室需要每天早上去教学楼一层查教室登记表,现在只要输入你想去的教学楼,就会弹出当天可以使用的自习室列表。”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刘棉是 “华中大校园通”客户端的“忠实用户”。学生只要通过客户端一键登录校园无线网,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教学、机房、成绩等校内信息。而刘棉常使用的微信服务号“微信水果包”,还提供了送水果订货进宿舍的服务。
 
目前,校园客户端、微信服务号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助手。刘棉向记者介绍,仅华中科技大学就有“掌上华中大”、“华科送餐宝”、“华科自习帮”、“华小科”等十余种校园APP和微信账号,而这些服务多由学生团队制作运营。
 
       随着学生需求的增强,提供个性化资讯服务成为校园客户端及微信服务号新的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西索儿”就通过师生用户在官方微信绑定个人账号的方式提供了校园一卡通和图书馆定制查询的个性化功能,“消费流水查询”、“充值记录查询”、“图书馆书目检索”等均能在微信服务号上完成。
 
       “一开始玩微信,我们的生活就改变了。很多同学不自觉地把社交软件和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了,提供相当多的功能接口服务,让日常的学习生活十分便捷。”刘棉说。
 
       校园服务新招频现
 
       “不好好学习,一辈子单身”、“请不要放弃治疗,好好学习你还有救”……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团队冰岩作坊软件“我要当学霸”的监督信息。
 
       当用户打开软件,设定了学习时间后,只要在时间内玩手机,软件就会自动将监督信息发送到学生的各个社交平台上。“其实就是防止同学们在学习时玩手机,有一个督促作用。”团队负责人周聪说。
 
       手机改变大学,不仅因为个性化的校园服务,各类“新招式”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室友拍卖”是江西师范大学“青信青梅”推出的交友服务。同学可以将室友的照片及简介发布于客户端,其他同学就可以进行拍卖来获得联系方式,而拍卖的费用则作为两个同学的约会基金。
 
       “去年光棍节,我室友就通过这个栏目‘拍卖’到了女朋友。我们的服务都是围绕大学生最新的需求开展的。”负责人曾嘉琪说。
 
       “起床大战”和“熄灯后”是北京邮电大学受学生用户欢迎的互动服务。负责人刘佳卉介绍,“起床大战”是为了督促同学早起学习。参与活动的同学早起后在客户端“打卡”积分,每周统计后会给积分榜前三名同学送礼品,“一般每天有十几二十人参加,现在栏目下有350多条内容。”
 
       而“熄灯后”的每晚夜聊是让同学们在寝室熄灯后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兴趣分享的话题夜聊,“帮室友曝照、滚蛋吧考试君、ta最有魅力的时候、我的遗言有三句、如何约异性吃饭等都是曾经热聊的话题。”
 
       目前覆盖120所高校,拥有近30万名用户的青梅客户端自从2012年8月推出以来,各校负责的团队学生也不断创新开展了受欢迎的咨询服务,比如“报道第一天”,为新生们在客户端上留下第一次踏入校园的瞬间;“出卖朋友”,在客户端上曝光好朋友的傻帽儿照片;“找床友”,男女生根据互动、需求配对为“床友”提供早起叫醒服务;“鬼才知道”,学生可以向校园里任何人类和非人类提出问题或答疑解惑……
 
       师生课堂随时随地
 
       “人人网直播批卷记录!”今年1月4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刘津老师开始通过人人网手机客户端进行了“连续8天,近160份期末采访作业”的批卷直播,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现了同学常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和采访中的故事细节。
 
       刘津老师说,在这些新平台上,老师不仅能呈现自己的思考、关注的文章,还能比较充分地呈现日常生活和完整的个性,这种交流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思想上的互通和个性上的影响更加充分。
 
       学生易晶晶常常会关注刘津老师在朋友圈、微信群等推送的优秀新闻报道,“刘老师不仅公开在人人网上讲评,还把我的问题单独用微信发给我。很多同学也经常和老师在微信里交流,老师很有耐心。”
 
       微信的介入让刘津老师明显感到“学校课堂已经扩展到随时随地的教学”。“我今年的体会就是每天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共享在微信里,相当多的同学会跟着我的阅读来阅读,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这一级的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新闻的理解和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对新闻作品的文体感性认识增加,对专业的感觉远远超过前几级的水平。”
 
       “传统中大学老师都是上完课拍屁股走人,现在课下的互动很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刘思维说,“现在刘老师虽然不教我们课程,但还是会给我们推送很多好的文章,看到好的东西也会跟她交流,她的观点都很犀利。”
 
       “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室,老师不再不苟言笑。学生从死啃书本中解放出来,更早地介入和关注现实。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不再仅仅是大学4年而更可能延续一生。”
 
       但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通过手机终端介入后发生的改变,刘津老师提醒,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需要练就从这些移动社交工具中及时抽离和有节制使用的本领,否则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将被掏空,大脑沦为他人思想跑马和控制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