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教育新闻

大学生阅读, 碎片化的阅读成趋势

      遥想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数量极少,阅读成为年轻人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黑格尔的《美学》、李泽厚《美的历程》、汇编的《萨特研究》等哲学书籍,以及《红与黑》等外国小说都是年轻人竞相购买的对象,不少地方的新华书店还出现了排队购书的景象。
 
  但反观今日青年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载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学校的路上、在食堂、在教室,我们总会发现很多人或是低头浏览手机,或是戴着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是手捧“电子书”阅读。“我喜欢阅读,但平均下来每天只有不到半小时读书,因为我平时上网浏览信息更多。”宁夏大学大四学生高芬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不少同学表示,平时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多,加上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没有时间”“没有阅读的冲动”等理由使得同学们平时会更多地选择上网、“刷微博”和“上微信”等阅读方式。耐下心来阅读、思考,阅读经典文史哲书籍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我会利用很多零碎的时间来读书,比如等公交的时候,我就会把手机拿出来读一读。最近,我比较喜欢听书,前一段时间完整地听完《平凡的世界》,这样积少成多就读书较多”,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郑凯怡就是典型的代表。
 
  尽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不少专家还是直言,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令读者无须严谨思考,容易患上思维 “惰性”。正如《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言,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阅读变得轻盈的同时,也开始变得不再严谨。
 
  一组数据耐人寻味,据报道,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出版图书的种类和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根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却仅为54.9%,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阅读量多达24本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