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为何会有连学生都不关注的学生比赛
全国学生运动会不久前在上海举行,这是我国中学生运动会与大学生运动会合并后举办的首次以学生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但记者近日在调查时发现,很多大、中学生并不知道学生运动会,也不清楚自己学校有没有运动员参加比赛,这些学生表示,自己很少关注大型的学生赛事,对其他面向体育特长生的学生赛事也不太感兴趣。少数关注学校运动队成绩的学生则表示,很难获得学生体育赛事的信息,体育特长生也颇有怨言,称自己在赛场上为学校争夺荣誉,但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学生却对运动队的成绩反应冷淡。
普通学生与体育生的隔阂
此次全国学生运动会进行的是中学生组比赛,两年前,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已经举办。记者近日采访多名高中生,大多数人不知道此次学生运动会,北京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小邱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身边有一些学生是专门练体育的,参加比赛应该是他们的事。我只要上好体育课,别因为体育影响高考就可以了。”
小邱所在的中学是一所游泳传统校,学校游泳队的实力在北京市名列前茅,不过据小邱介绍,学校游泳队的队员基本都在一所区体校训练,是体校生,体校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隔阂。这种隔阂很大程度影响了普通学生对学校运动队参加各项赛事的关注度。
此外,隔阂也体现在体育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上。南京雨花台中学体育教师吴伟向记者介绍,学校足球队成员原先就是当地体校一批练足球的孩子,虽然这些孩子每天也在雨花台中学学习和生活,但他们依然把自己当成体校生,对学校没有太深感情,很难和普通学生融合到一起。
学校运动队不仅心理上与普通学生有距离,即便生活中也很难与普通大学生产生交集。重庆大学大二学生屈霞表示未关注学校运动队的比赛,“因为他们一般不在本校比赛,在的话也不在我们校区。”
学校运动队的成绩优劣影响着被普通学生知晓的程度,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孙汝亮表示,“我们学校的龙舟队就很不错,取得好成绩的项目曝光率自然会很高。其他一般的项目对于我这种本身对运动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存在感基本为零。”
大多数普通学生对学校运动队和学生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高,让学生运动员感到很郁闷。“我们体育班和普通学生接触比较少,所以他们也不会在乎我们的比赛过程和结果。”某高校工商管理一年级体育班学生小彭说。“我们希望获得普通生的关注,但我们没有平台让普通生了解我们,”某高校排球队二年级学生小苏表示,“我们平时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但回到学校后,除了体育队的人知道,其他同学几乎毫不知情,我们有时也会觉得很失落。”
普通学生也有关注学生赛事的愿望
普通学生对学生体育赛事绝非毫无兴趣,大连海事大学大二学生赵晓伟直言,自己和同学对贴近学生生活的赛事就非常关注,“比如我校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赛——千帆杯,参赛的都是自己的同学、好友,大家对比赛就比较关注。再者就是我校一年一度的‘海大杯足球赛’,以院系为单位的各支队伍都是强手中的强手!赛事盛宴,不看不快!”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的比赛,普通大学生其实也想关注。上海海洋大学大二学生张姝表示,“我认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作为普通同学也应该知道。一是运动队代表学校比赛,作为大学的一员,有必要了解自己学校参与的活动。另外通过关注学校运动队的比赛让自己关心体育,全面发展,提升自己。”
中北大学大三学生秦景钰也认为,普通学生有必要关心学校运动队和学生体育赛事,“热爱体育、身体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的比赛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另外可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但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赛事自身不重视对外宣传,让普通学生纵有知晓的愿望也无从实现,就读新闻专业的屈霞同时也是一名学校媒体的记者,“可能是学校运动队战绩不佳(当然我没有查证过),然后校媒觉得没什么可以说的,没有关注点,所以就报道得少。第二点是信息获取不太方便,每个学校基本都没有陪同校队参加比赛的宣传报道组。”
体教重组比体教结合更可行
在中国学校出现的学生赛事不能或很难引起学生关注的现象,在国外极其少见,通常,国外的学生对学生赛事会表现出巨大热情。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柏慧敏向记者分析,“这与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大多是在另一个体制内,包括少体校、专业队等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成长没有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长此以往,学生运动员群体与普通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界限,普通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们(学生运动员)与我们不一样。也就不太会去关注他们的比赛。”
不是普通的学生没有兴趣关心学校运动队,而是很多时候,他们感觉学校的运动队、运动员离他们太远。
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往往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理体系下,比如放在某个指定的学院或专业,很少有高校把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依照个人学习兴趣放到相应专业中去。柏慧敏表示,“如果学生运动员是分布在学校里的各个学院、专业,他们对普通学生的影响力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不过,依照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培养的现实条件看,考虑到学生运动员的日常管理、文化课学习能力等因素,把他们打散管理、分布在各个专业,对绝大多数学校也不太现实。”
学生运动员是学校体育的佼佼者,他们本应该发挥带动普通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之间有隔阂,这种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怎样破解“普通学生对学生赛事关注难”这个几乎是中国独有的校园现象,柏慧敏表示,关键还在于“要让学生运动员真正出自学生当中,而不是让他们在另一个体制中被发现、被培养。”
此外,柏慧敏认为“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说‘体教结合’,但‘体教结合’的结果依然是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自为阵,关注的只是自身利益,双方的完全结合不大可能。”柏慧敏的建议是“体教重组”,“要让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完全在学校里进行,学校的教练师资可能会不足,那么就从体育部门或社会上聘请高水平教练,但学生运动员必须是普通学生的一员,这样他们才能对普通学生产生影响。”
从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角度说,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正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体育课时在不断增加,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不爱运动,对体育的关注度不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学会至少一项体育技能上没有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在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后依然没有掌握任何一项体育技能,体育课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就是锻炼身体。”柏慧敏表示,体育如果想融入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要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作载体,一个人如果连一项体育运动都未能掌握,要想让他对体育产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去持续关注体育,难度很大。
关心学校运动队、关注学生体育赛事的普通学生仍然存在,比如那些真正喜欢某个运动项目的学生,他们对这个项目的比赛信息,不管与自己的学校有没有关系,都会非常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例子,比如清华大学就有一群非常热爱排球运动的普通学生,他们不仅对学校排球队外出参赛的表现、成绩很关注,而且还会时常到体育馆观看学校排球队的训练,排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