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教育新闻

博导偏爱自考生--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

 
李金轩,男,68岁,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

 

  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记者敲开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金轩的家门,迎面看见的是客厅大书架上两格摆放整齐的自考教材;隔壁的书房里,记者发现自考文件占据了整整一层书柜。这位自1984年开始从事自考工作的老委员,说起自考饱含深情。

  以下记者简称记,李金轩简称李。

见苦孩子自学成才最高兴

  记:虽然您还在人民大学带博士,要指导博士后工作,但您至今每年还要指导10多个自考生作毕业论文,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是另有原因?

  李:我偏爱自考生,别人扶着走和自己刻苦攀登是两回事,指导论文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考生,了解他们的甘苦。

  不管是在企业工作的职工,还是在校大学生,我很喜欢他们的好学精神,尤其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来京的外地考生,学习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刻苦,报名要自己去,住房要自己找,很不容易。一些学生还自力更生,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养活自己,我很高兴。我见过许多品学兼优的自考生,能力很强,我更偏爱他们,因为他们不容易。

  我每年三分之二的工作是在做自考的工作。以前我住人民大学,离考试中心很近,开玩笑地说,考试中心大门都快被我踢平了。每周一到周三,基本是为全国考办工作,周日才做自己的事。如果说为金钱,自考工作一年得到的报酬不如一次讲座高,带着感情去做,就感觉充实。

  见到家庭困难不能上学的苦孩子自学成材时,我特别高兴,那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自考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记: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您2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自考一线,先是参与了命题、阅卷和大纲、教材编写,近些年又致力于全国统考专业的考试计划制订、审核。您怎样看自考毕业生的质量?

  李: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自考更多些,自考的管理不比普通高校松,管理过程环环相扣,运作规范,从编写教材、命题都有严格的制度,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作为国家级考试,由主考校评卷,自考办签发证书很透明。全国考办一直强调,质量是自学考试发展的生命线,这不是句空话。

  从八十年代初解决几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习问题,到落榜生和专升本,到部分职工转岗需要,到现在随着普通高考升学率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已有学历人员为了谋求第二职业需要,加入自考中,这也说明自考得到了社会认可。

  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自学考试是介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之间的教育考试形式,兼具高教的学术性和成教的实用性,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实用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考生要克服先天不足

  记:自考是水平考试,入学没有门槛,只要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或者专本科文凭,专业委员会在课程考试中如何避免或者减少考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李:自考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试中已经取消了填空题和判断题,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增加形式灵活的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也由标准答案改成参考答案。

  记:自考生缺少校园氛围,图书资源、实验场所也有限,在学校里,同学间来往较少,业余学习的考生,更是各自为战。您认为考生该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呢?

  李:你说的现象的确存在。解决要靠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购置新书,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举行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增强动手能力。学生之间可以在宿舍等小群体中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交流自学方法,也可以写写小文章,互相修改,甚至可以投稿,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外语学习上可以组织英语角,进行演讲比赛,由此可发挥自考开放灵活、没门槛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

学习要得法多参加实践

  李:考生学习一定要得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基础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猜题、押题。现在自考各课程都有考试大纲,这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学习的指南,考生学习也要依据考试大纲。同时争取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增加竞争力。自考生要树立信心,我把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送给考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北京考试报记者 邵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