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考试资料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考试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从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方面展开的;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侧重揭示意识的第二性和派生性,阐明意识的物质根源性和对物质的依赖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是从总体上把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包括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学习本章,不仅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以上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注意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原理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B)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C)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C.感性直观形式
  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8.时间的无限性是指它是(D) 
  A.瞬息万变的
  B.不可测量的
  C.一去不复返的
  D.无始无终的 
  9.空间的无限性是指它的(B) 
  A.存在是永恒的
  B.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 
  C.体积是不可度量的
  D.存在是绝对空虚的 
  10.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C)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11.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5.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D)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 
  C.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D.世界是发展的世界 
  19.哲学上的二元论是(D)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哲学 
  2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C) 
  A.二者是互不相关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D.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内容
 21.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机器思维最终将超过人类思维
  D.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22.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B) 
  A.庸俗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4.人类认识的能动性是指(A) 
  A.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自由地改造社会规律 
  25.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C) 
  A.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B.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 
  C.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错误 
  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错误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活动。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活动。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推动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4.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二者的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哲学概括,它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随着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是可变的、相对的。 
  (3)二者的联系是,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第一,劳动促进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第三,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不断发展。 
  (2)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和规定。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具有产生意识的机能,主要在于人脑具有别的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做出反映;人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意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来自外部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简述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类人猿手脚分工,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开阔了视野,能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刺激和信息储存反馈,从而促进了脑的进化、发展,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原始的人类需要在劳动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愿望、要求和情感等,当社会成员之间感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时候,语言便产生了。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交流思想有了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和展开,就标志着真正的意识的出现。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不断深化的,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得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的思维和智力水平越来越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的劳动活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7.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2)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和消灭规律。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在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内,是普遍起作用的。第三,规律具有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在同一类事物和同一领域中,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第四,规律具有稳定性。表现规律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规律本身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事物稳定的联系和稳定的发展趋势。 
  8.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其相互关系和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落后的观念和僵化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盲目蛮干,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科学地结合起来。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胜利发展。反之,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可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③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第一,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第二,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第三,每个人的反映都受他原来的情感、知识、经验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应所形成的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第四,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观念。 
  (2)意识在内容上又是客观的。第一,尽管意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来源于客观事物;第二,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反映着客观世界;第三,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产生个体意识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第四,人的意识创造的任何观念都有其客观"原型",即使是某些虚幻的、荒诞的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罢了。 
  (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否认了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看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表现。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改革,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坚持了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落后于时空条件变化的右的倾向。 
  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坚持了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理。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坚持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则,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它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3)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第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4.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