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学校新闻

罗安琪:修复文明碎片 焕发古籍青春

        丝丝阳光洒向静谧的图书馆。当记者将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门缓缓推开,书香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戴眼镜、穿蓝色工作服的女士。她静坐于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修复着一页被历史侵蚀得“千疮百孔”的焦黄古籍。
  
  她就是罗安琪老师,1981年开始在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从事古籍修复工作,长达30余年。面对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这位不愠不火的“古籍医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书相伴,将一片片破碎的文化修复得完美精致.
  
  兴趣使然 与古籍修复结缘
  
  安琪,这个富有烂漫气息的名字是她研究外国文学的父亲所起的。罗安琪的父亲曾是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教授,那时候家中收藏有很多文物古籍,但有的已被蛀虫所咬。父亲告诉她,看得懂书的人很多,但真正会修书的人却很少。罗老师性格文静内向,尤其偏爱清静的环境。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古籍修复学习,她已经顺利地掌握了古籍修复的规则和流程。那个时候我校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员刚刚离职,于是她便接替了古籍修复这项工作。
  
  “修复古籍是一项很‘磨人’的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这种工作对一般人来说是很枯燥很无聊的。”罗老师说,自己做这项工作完全是因为兴趣,一直以来对古籍都有一种崇敬之情,与书相伴是她的一大享受,尽管古籍修复工作的地位不高,薪水也不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项工作。但是,当看到古籍收藏室中那一摞摞被自己“美化”过的书籍时,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兴趣使然,罗安琪选择这份工作就是一辈子,直到退休的那一刻。当她得知学校图书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古籍修复人员时,便欣然接受了学校的返聘。这一回来就持续了十年之久,至今已经与学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相伴31年。
  
  修复与保护 修书工序背后的细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修复过程,记者特意走到罗老师的桌前,见她手持小镊子,像拼图一般,一点一点将碎片复位、对齐。随后,她拿起毛笔,蘸点特殊的浆糊,往一个虫洞上轻轻一点,左手拿过一张与书本颜色接近的宣纸,把纸的边缘贴在虫洞上,右手食指按住,左手微微施力一扯,一片小纸就补在了虫洞上。纸片的大小、形状,居然和不规则的虫洞相差无几。
  
  据罗老师介绍,他们所使用的浆糊是很有讲究的。制作时,要先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来,然后晒干收集到瓶子里,等到使用时取少量浆糊粉用水浸泡后即可。她翻出一页明朝修复过的古籍书页,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虫洞。细心的人会发现:上面的洞基本上分布于前人所修复过的位置。她解释,由于面粉中含有面筋,而面筋里所富含的蛋白质为蛀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也正是书页的修复部分的被虫所侵蚀的面积比其他未被修复部分要多的真正原因。她从桌下拿出一瓶浆糊粉,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自制的提取过了面筋的浆糊,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古籍修复的持久性。”
  
  在罗老师旁边摆着一本线装书,洁净完好,可翻可看,而几月前,它和许多古籍一样,布满虫洞、不能翻阅。“破损较轻的古籍,每人每天可以修复十几页,但破损较严重的古籍,每人每天却只能修复一两页,甚至有时候连一页也无法完成。”罗老师说:“古籍和文献损坏的情况主要有鼠虫咬坏、酸碱不平衡、水浸湿发霉等几种,一本破损古籍和文献的修复完善,其基本流程有补洞、折页、裁页、锤书、订书等10余种工序。”
  
  完善古籍 守住文明的根脉
  
  在我校图书馆的这些年里,罗安琪老师习惯了深居简出。一把小锤子,还有几个锥子、刷子,锥板和针线,就是靠着这几样小工具,一本本破旧不堪的古籍和文献就被修复得完好如初。精于型简,这句朴素的古语与罗安琪老师的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看似简单,却极其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也是现在的古籍修复工作总是缺少合适工作人员的主要原因。古籍修复工作陪伴了她30余年,但她却乐此不疲。尽管年近六十,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使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这份平凡却令人充实的工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修复过程,记者特意走到罗老师的桌前,见她手持小镊子,像拼图一般,一点一点将碎片复位、对齐。随后,她拿起毛笔,蘸点特殊的浆糊,往一个虫洞上轻轻一点,左手拿过一张与书本颜色接近的宣纸,把纸的边缘贴在虫洞上,右手食指按住,左手微微施力一扯,一片小纸就补在了虫洞上。纸片的大小、形状,居然和不规则的虫洞相差无几。
  
  据罗老师介绍,他们所使用的浆糊是很有讲究的。制作时,要先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来,然后晒干收集到瓶子里,等到使用时取少量浆糊粉用水浸泡后即可。她翻出一页明朝修复过的古籍书页,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虫洞。细心的人会发现:上面的洞基本上分布于前人所修复过的位置。她解释,由于面粉中含有面筋,而面筋里所富含的蛋白质为蛀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也正是书页的修复部分的被虫所侵蚀的面积比其他未被修复部分要多的真正原因。她从桌下拿出一瓶浆糊粉,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自制的提取过了面筋的浆糊,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古籍修复的持久性。”
  
  在罗老师旁边摆着一本线装书,洁净完好,可翻可看,而几月前,它和许多古籍一样,布满虫洞、不能翻阅。“破损较轻的古籍,每人每天可以修复十几页,但破损较严重的古籍,每人每天却只能修复一两页,甚至有时候连一页也无法完成。”罗老师说:“古籍和文献损坏的情况主要有鼠虫咬坏、酸碱不平衡、水浸湿发霉等几种,一本破损古籍和文献的修复完善,其基本流程有补洞、折页、裁页、锤书、订书等10余种工序。”
  
  完善古籍 守住文明的根脉
  
  在我校图书馆的这些年里,罗安琪老师习惯了深居简出。一把小锤子,还有几个锥子、刷子,锥板和针线,就是靠着这几样小工具,一本本破旧不堪的古籍和文献就被修复得完好如初。精于型简,这句朴素的古语与罗安琪老师的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看似简单,却极其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也是现在的古籍修复工作总是缺少合适工作人员的主要原因。古籍修复工作陪伴了她30余年,但她却乐此不疲。尽管年近六十,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使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这份平凡却令人充实的工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修复过程,记者特意走到罗老师的桌前,见她手持小镊子,像拼图一般,一点一点将碎片复位、对齐。随后,她拿起毛笔,蘸点特殊的浆糊,往一个虫洞上轻轻一点,左手拿过一张与书本颜色接近的宣纸,把纸的边缘贴在虫洞上,右手食指按住,左手微微施力一扯,一片小纸就补在了虫洞上。纸片的大小、形状,居然和不规则的虫洞相差无几。
  
  据罗老师介绍,他们所使用的浆糊是很有讲究的。制作时,要先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来,然后晒干收集到瓶子里,等到使用时取少量浆糊粉用水浸泡后即可。她翻出一页明朝修复过的古籍书页,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虫洞。细心的人会发现:上面的洞基本上分布于前人所修复过的位置。她解释,由于面粉中含有面筋,而面筋里所富含的蛋白质为蛀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也正是书页的修复部分的被虫所侵蚀的面积比其他未被修复部分要多的真正原因。她从桌下拿出一瓶浆糊粉,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自制的提取过了面筋的浆糊,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古籍修复的持久性。”
  
  在罗老师旁边摆着一本线装书,洁净完好,可翻可看,而几月前,它和许多古籍一样,布满虫洞、不能翻阅。“破损较轻的古籍,每人每天可以修复十几页,但破损较严重的古籍,每人每天却只能修复一两页,甚至有时候连一页也无法完成。”罗老师说:“古籍和文献损坏的情况主要有鼠虫咬坏、酸碱不平衡、水浸湿发霉等几种,一本破损古籍和文献的修复完善,其基本流程有补洞、折页、裁页、锤书、订书等10余种工序。”
  
  完善古籍 守住文明的根脉
  
  在我校图书馆的这些年里,罗安琪老师习惯了深居简出。一把小锤子,还有几个锥子、刷子,锥板和针线,就是靠着这几样小工具,一本本破旧不堪的古籍和文献就被修复得完好如初。精于型简,这句朴素的古语与罗安琪老师的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看似简单,却极其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也是现在的古籍修复工作总是缺少合适工作人员的主要原因。古籍修复工作陪伴了她30余年,但她却乐此不疲。尽管年近六十,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使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这份平凡却令人充实的工作。
  
  “不遇良工,宁存旧物。”她说,做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六根清净,心态平和。当下的年青人很浮躁,没有毅力、没有平和的心态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古籍修复人才缺失,需要学校进一步重视这项工作,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推广和创新古籍修复技术,加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书魂的守护者,这位平凡的老人,将她的青春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她钟爱的古书古籍。当身处满溢书香的古籍收藏室,翻开片片泛黄的书页时,那上面必定会有古籍修复者留下的历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