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湖南师大—江必新做客至善讲堂
5月10日晚,我校至善楼学术讲堂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登至善讲堂,生动解读“法律人的内在品质及养成”。讲座由校党委书记张国骥教授主持。
讲座前,张国骥简要介绍了江必新的基本情况。他说,江必新院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专著论文、思想观点等在全国司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一直以来,江必新与众多法律人一道,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而不懈努力。
江必新认为,真正实现国家法治离不开法律人,而法律人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内在品质,没有法律人良善的内在品质,就会出现暴政和专制。因此,所有法治国家都非常重视法律人内在品质的养成问题。
江必新根据自己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概括了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应该具备的十项品质。一是忠于法律而不执着于法条。江必新指出,忠于法律需要抵制多重诱惑和考验,与此同时也不能走极端,变成“法条主义”或“教条主义”。二是尊重事实但不偏听偏信。他说,法律人不能因个人利害关系、他人请托、疏忽大意、自身无知等原因不尊重事实。三是坚守独立但不可拒绝监督。江必新指出,坚守独立不能构成拒绝监督的理由,合法的监督是实现公正所必需的。四是秉持正义但不可偏执一隅。他强调,法律人秉持正义要考虑合法性价值、合正义性价值、合目的性价值,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价值冲突,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大化。五是尊重规则、技术但不迷信规则、技术。江必新说,我国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冤假错案往往是过分迷信规则、技术造成的。六是行直履正但不可小看合理怀疑。七是专注法学但不可疏忽常识。江必新强调,具备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广博知识的法律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法律人。八是刚正廉洁但不可恃德傲物。他指出,法律人既要有好的德性又要善于处理各方关系。九是平等对待但不可忽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江必新强调,平等对待的含义是相同情况同等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不是不允许区别对待,而是要看理由、根据是否正当、合理。十是勤勉敬业但不可越俎代庖。
江必新强调,这十项品质的前部分为法律人的基本素质,后部分是法律人需同时兼顾的要求,如果法律人都做到了,我们的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讲座中,江必新多次引用历史典故来阐释具体的法律条文。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讲座尾声,江必新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法官的独立性、司法的独立性、法律的良善性以及年轻法律人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回答。
张国骥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江必新院长对“法律人的内在品质及养成”的全面、深刻、生动的讲解,给人以思想启迪,使人触动很大,收获良多。其提出的十项品质不仅是对法律人的要求,也给非法律人以深刻的教育。张国骥指出,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举办的“至善讲堂”源自《礼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江必新院长此次讲座完美地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深刻内涵。
副校长杨小云教授,教务处、法学院负责人及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等与近300名百学子共同聆听了讲座。
讲座前,张国骥简要介绍了江必新的基本情况。他说,江必新院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专著论文、思想观点等在全国司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一直以来,江必新与众多法律人一道,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而不懈努力。
江必新认为,真正实现国家法治离不开法律人,而法律人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内在品质,没有法律人良善的内在品质,就会出现暴政和专制。因此,所有法治国家都非常重视法律人内在品质的养成问题。
江必新根据自己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概括了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应该具备的十项品质。一是忠于法律而不执着于法条。江必新指出,忠于法律需要抵制多重诱惑和考验,与此同时也不能走极端,变成“法条主义”或“教条主义”。二是尊重事实但不偏听偏信。他说,法律人不能因个人利害关系、他人请托、疏忽大意、自身无知等原因不尊重事实。三是坚守独立但不可拒绝监督。江必新指出,坚守独立不能构成拒绝监督的理由,合法的监督是实现公正所必需的。四是秉持正义但不可偏执一隅。他强调,法律人秉持正义要考虑合法性价值、合正义性价值、合目的性价值,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价值冲突,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大化。五是尊重规则、技术但不迷信规则、技术。江必新说,我国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冤假错案往往是过分迷信规则、技术造成的。六是行直履正但不可小看合理怀疑。七是专注法学但不可疏忽常识。江必新强调,具备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广博知识的法律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法律人。八是刚正廉洁但不可恃德傲物。他指出,法律人既要有好的德性又要善于处理各方关系。九是平等对待但不可忽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江必新强调,平等对待的含义是相同情况同等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不是不允许区别对待,而是要看理由、根据是否正当、合理。十是勤勉敬业但不可越俎代庖。
江必新强调,这十项品质的前部分为法律人的基本素质,后部分是法律人需同时兼顾的要求,如果法律人都做到了,我们的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讲座中,江必新多次引用历史典故来阐释具体的法律条文。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讲座尾声,江必新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法官的独立性、司法的独立性、法律的良善性以及年轻法律人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回答。
张国骥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江必新院长对“法律人的内在品质及养成”的全面、深刻、生动的讲解,给人以思想启迪,使人触动很大,收获良多。其提出的十项品质不仅是对法律人的要求,也给非法律人以深刻的教育。张国骥指出,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举办的“至善讲堂”源自《礼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江必新院长此次讲座完美地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深刻内涵。
副校长杨小云教授,教务处、法学院负责人及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等与近300名百学子共同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