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

自考心得

湖南师大,是我的母校

     湖南师大,是我的母校,更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所,与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来,这已有四代之深情了。
  
  我的外公骆鸿凯先生,是第一代师大人。骆先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楚辞》、《文选》研究权威。1892年生于望城县新康乡沱市村。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历任上海暨南大学、河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年未四十,遽归乡邦,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值抗日军兴,先生乃离长沙,应国立师范学院之聘,移讲席以至蓝田,参与国立师范学院之创建,任系主任。1955年逝世,终年62岁,安葬在岳麓山。
  
  骆先生是黄季刚的高足弟子,又尝从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及刘师培问学,在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上深受黄氏的影响。平生著述颇多,有《文选学》、《尔雅论略》、《楚辞通论》、《声韵学》等。
  
  第一代师大人尚有文字训故学家、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马宗霍先生(1897-1976,原名承堃)值得一提,他是马积高先生的堂兄,衡阳县人。少受业于王湘绮,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毕业。1925年中拜章太炎为师。又从曾熙学书法,与张大千兄弟同为曾(熙)李(瑞清)同门会之发起人兼理事。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中国公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8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参与国务院古籍整理工作,主持廿四史点校工作。
  
  第二代师大人为马积高先生。马先生名承垐,字积高,以字行。1925年11月29日出生于衡阳县金华乡桃花坪村。1944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1958年,任湖南师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中文系副主任。
  
  “文革”期间,马积高先生遭批斗,1978年恢复中文系副主任的职务,并被评为副教授,1979年任系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评为教授,1991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以来,主持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历代辞赋总汇》的编校工作。1996年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1998年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还曾兼任湖南文学会副会长、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赋学研究会理事长、省社联名誉委员等职。2001年病逝。马先生出版了《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赋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宋明理学与文学》、《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风雨楼晚年诗钞》等著作。
  
  第三代师大人就是我夫妻二人了。同前两代比起来,本人难以启齿,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师大的深厚感情。海南大学曾要我去筹建新闻系;湖南大学曾想我去筹建中文系;我也曾想下海,但均未实施。主要原因是马先生反对。他说:“师大是我们的家,只要师大不赶我们走,就不要离家,不要出走。”这话我深信不疑。1985年,省教委要马先生去筹建湘潭师范学院,他没去,而全力推荐了邓超高先生赴任。因此,马先生的话就变成了我不走的决定。而我至今也不后悔。我想,作为师大人,只要能为师大这个大家庭办点事,就是高兴的了,个人得失不必太计较。
  
  我的妻子原在韶山特区计委工作,后调入师大财务处。从科长到副处长,一直爱岗敬业,为学校当家理财数十载。
  
  第四代师大人便是我的女儿和女婿了。女儿自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本科,都是在师大这个大家园里度过的。本来本科上了武汉大学的分数线,想去武大读。是马先生硬要把她留在身边,说是我们师大这么好,怎么还跑出去读?于是放弃武大读师大。2003年,女儿保送到华东师大中文系读硕,毕业时本有希望在华东师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劝她先到师大来安好家,再考虑读博。女儿听从了我的劝告,放弃上海,回到师大,成家后亦就近攻读在职博士。巧合的是,女婿也是地道的师大人,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师大就读,现为生命科学学院专职教师。两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
  
  热爱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包含对以这种文化为纽带的祖国的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首要作用是对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化,从而培养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我想,前两代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肯定受到先哲们爱国情怀及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爱师大的深切情怀。现在,前两代师大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那份情感还在后两代身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