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得
勤奋+技巧=成功
1992年7月,我毕业于上海市统计职校,进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从事会计工作。同年10月,我开始参加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自学考试,以平均每年六门功课的速度通过了专科段的考试,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此外,我还取得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全科合格证书,并于1999年5月顺利通过了会计师资格考试。上述各项考试中的全部课程,我都是一次合格,而且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这次的会计师资格考试更是取得了会计实务86.5分,经济法89分,财务管理98分的优异成绩。
今年的职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有不少人问我取得优异成绩的决窍是什么。回顾自己的复习迎考过程,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在本次职称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主要在于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正确理解了学习和考试的关系。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而考试只是验证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刻苦钻研,尽可能全面、熟练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单纯从考试的角度去考虑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内容不需要。这样,即使考试时题目难一点或偏一点,也不会茫然无措。例如,这次的会计实务新增了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书上的例题量很大,包括原始分录、调整分录、现金流量表、附表等许多内容,而且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认为考试时出这样一整套题目的可能性不大,但为了多学一步知识,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这部分内容全部弄懂。结果考试时恰巧就是书上的题型,我驾轻就熟,很快就做出来了。而大多数人从应试角度出发,对这部分内容只是一知半解,遇上这样一整套的题目,只能胡答,白白失分了。
其次,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我制定了一份学习的进度计划,把整个迎考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在4月中旬以前完成,要求做到对书中的知识点基本上能熟练掌握。第二阶段是做习题,要求在4月底以前将习题集上所有题目都做完。第三阶段大约为两个星期,主要是对做习题过程中暴露出来了问题加以重点解决,同时对基本的知识面加以巩固。第四阶段是考试前一个星期的总复习。在这个阶段,各门功课复习的先后顺序有所讲究。前半周,我集中精力复习星期天的考试课程,后半周则全力复习先考的两门功课。这样做,即可以保证在考前两门课时印象深刻,也避免了来不及复习最后一门课。第五阶段是考试期间,主要是在第一天考完后,再全面地复习一次最后一门考试课程。第三个阶段只能提前完成,不允许延迟。正是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并督促自己按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我才能及时完成三门课程的学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讲究学习技巧,做到三门功课均衡发展。
由于职称考试要求应考者所有课程的成绩都要过到规定的分数才算合格,因此我对三门功课都很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三门课同时开始学习,交叉进行的方法,即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如果早晨看了财务管理,那么晚上就看经济法或会计实务。在学习一门课程中遇到难点,一时看不懂,或感觉疲劳时,采用这种交叉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采用了针对不同的时段,分别记忆不同内容的方法。由于早晨和夜晚人的记忆力比较好,又能保证学习的时间,因此我坚持每天早晨和晚上各花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学习新的内容。工作的间隙和休息时间比较短,我用来加深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用滚动复习的方法,趁热打铁。
此外,我还采用了滚动复习的方法,即在完成一个章节学习内容后,先趁热打铁,对该章内容融会贯通,再将第一章至该章的内容贯穿起来复习一遍,然后才开始学习新的章节。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即保持了学习内容的延续性,又可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不会产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
为了充分发挥做习题的作用,我直到学习阶段结束,自认对书中内容已基本掌握时才开始做习题。在做题过程中,我完全不去看课本,把每项道题当作考题一样,认认真真地去做。等习题全部做完以后,再对一下答案,对于做错的习题,在题目边上标上记号,并弄明白出错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做习题,既了解了自己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又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
注意休息,在考试时保持平衡的心态。
为了能在考试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考试前几天我都保证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睡眠。在考试时,我认真审题,仔细答题,不因为考的顺手就粗心大意,也不因为遇上难题而焦燥不安,始终以平稳的心情完成整个考试,较为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临场发挥是我在职称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梅花香息苦寒来,勤奋+技巧=成功。我想:只要大家付出辛苦和汗水,厚积而薄发,就一定能获得成功。